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要闻

苏城外“不同论坛”新篇章!钱文忠教授的学弟学妹邀你来答题!

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6-03 13:22:40 浏览次数:180 【字体:



下面词语诗句中哪个/些字是外来词?


词语:“牙齿”、“宝贝”、“蜂蜜”

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文末揭晓答案)



苏城外“不同论坛”

共话世界的“和而不同”

不同的领域,一样的华光

与智者为伍,你会不同凡响

与卓越者同行,你将走得更远



苏城外“不同论坛”是在陈杰总校长的倡导下,由苏城外师生共同发起精心打造的思想分享和学术交流特色平台,旨在邀请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共同讨论热点话题、分享有趣事物,探索世界、沉淀生活,通过演讲、座谈等形式,发现更好的自己,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自论坛于2021年开办以来,先后吸引唐江澎、董关鹏、单霁翔、蒋昌建、张华、朱春光、吉姆·罗杰斯、徐骥、陆鸿、莫景祺等多领域大咖相聚苏城外,为广大师生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饕餮盛宴,收获强烈舆论反响。


2024年,苏城外“不同论坛”再次华丽启幕!



主讲嘉宾简介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5月31日,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走进苏城外,为学校师生、家长、爱好历史与文学的社会各界人士,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讲座聚焦于中国古代外来语的演变历程,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学术成果,还激发了与会者们的热烈讨论与深度思考,共同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城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总校长陈杰先生与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右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左一)

合影留念


总校长致欢迎辞

SCFLS


陈杰总校长谨代表苏城外国语学校全体师生,向钱文忠教授和蒋昌建教授的莅临致以最热烈的欢迎!苏城外国语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钱教授的到访,为我们无私分享他宝贵的研究成果,引领我们一同来掀开中国古外来语的神秘面纱。这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让师生和家长更加理解各种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专家讲座

SCFLS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钱文忠教授带来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探秘中国古代外来语》专题讲座。他深邃的学术见解与我校“中国灵魂,国际情怀”的教育理念相契合。钱教授向在场的学弟学妹们说道,若未能通晓外语,可能难以真正领略中文的博大精深。

讲座中,钱教授运用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案例,穿越历史长河,横跨多个时代。他从中国正式礼服穿着规范讲起,再到各种外来语的融入,生动展现了外来语如何与我们的语言文化相互交织,为我们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最后,钱教授深情寄语在座的同学们:“多掌握一门语言,便是多开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更能为我们的自我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可能性。”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郁。学生和家长踊跃提问,通过与钱教授的互动,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外来语的相关知识。




校园参观

SCFLS


钱文忠、蒋昌建教授一行参观校园,近距离感受苏城外别具一格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


|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亲笔手书寄语苏城外——“存不同求大同”


学生感悟

SCFLS


钱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有关中国古代外来语的精彩讲解。在他的阐释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这些交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使许多外来语融入到了汉语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大量的中亚、印度等地的词汇流入中国,如“斑马”“牙齿”等,这些词汇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贸易状况。外来语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这些外来词的存在,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后,要感谢钱教授的演讲,让我体会到了文字和历史的魅力。


——王宥文 初中全纳七(2)班




听完钱文忠教授关于中国古代外来语的讲座,我深受启发。教授以生动的案例和深邃的见解,详细描绘了古代中国如何与周边及远方国家交流,进而丰富了汉语词汇库和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讲座中,钱教授以“奴才”一词起源于为例,纠正了人们常见的误解,揭示了它实际源于蒙古,而非西方。同时白居易《暮江吟》诗中的“瑟瑟”一词则指绿宝石(波斯语)而非寒冷。此外,教授还提到了古代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尽管有着华夷之辨,但中华文化依然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并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这种文化自信与开放精神为今天面对全球化提供了借鉴。通过对外来语背后文化内涵的剖析,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社会的多元文化面貌以及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钱教授的讲座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我深受启发,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伟大文明的精髓。


——聂希羽 初中全纳七(2)班




今日,我有幸聆听了钱教授的精彩讲座。他以亲切的态度称呼我们为“学弟学妹”,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在讲座中,钱教授介绍了一些外来词汇语,如“宝贝”一词中贝是外来语,“牙齿”一词中牙是外来语。这些新颖而有趣的知识点,让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教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个多小时后,我注意到他额头上已满是汗水,手中紧紧握着那十几页满是批注的手稿。那一刻,我被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他的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对学术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负责。最后,钱教授鼓励我们要多学习一门语言,他的话语铿锵有力,仿佛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听完此次讲座,我决心要做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以钱教授为榜样,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人。


——柯远洋 初中全纳七(2)班





观看了钱教授给我带来的讲座,感觉十分精彩!讲座中,他详细梳理了语言史上两次外来词引进的高峰:首次是在两汉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佛教的东传;第二次则是明末清初至20世纪初,从英语和日语中汲取养分。讲座中,钱先生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汉语中众多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特别是满语和蒙古语。他提到,随着满族和蒙古族入主中原,与汉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满族,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将满语元素融入北京话中,如“胡同”“磨蹉”等词汇以及独特的“一儿”化音,均源自满语。通过今天的讲座,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神秘悠久的语言世界。在此,我衷心感谢钱先生的精彩授课,他的教诲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崔馨月 初中全纳七(2)班




期待苏城外“不同论坛”系列讲座

带领同学们拓宽思维的疆域

持续迸发智慧的火花

下一位重磅嘉宾会是谁呢?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SCFLS

2024

揭秘谜底


词语

“牙齿”一词中“牙”是外来词

“宝贝”一词中“贝”是外来词

“蜂蜜”一词中“蜜”是外来词


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是外来词


注释:

“牙”是随同华南输入象牙而借自南亚语的词。“牙”的古音可与越南语nga(象牙),原始茫语、巴纳尔语ngo’la(象、野猪等的长牙)勘同。

“贝”字也见于甲骨文卜辞。根据对出土实物的研究,我国古代用的贝的产地远自台湾、南海、甚至阿拉伯半岛以至南非。这个词当时随同作为装饰品和货币的贝壳从南亚或南岛语借入汉语的。泰语beer,占语、高棉语bier,马来语bia,爪哇语beya等词与“贝”的古音相近。

“蜜”源自印欧语的汉语外来词,可与乙种吐火罗语(龟兹语)mit相比较。据近来的研究,这个词可追溯到原始印欧语的médhu。梵文madhu(甜蜜的,蜜,蜜酒),希腊语méthu(葡萄酒;果酒),古教堂斯拉夫语medǔ(蜜),古英语meodu(蜜酒)是其不同的变体。

瑟瑟”来自波斯语,古代波斯人将宝石称为“sit-sit”。




咔嚓!定格苏城外“春日校园”,你最爱哪一张?

来自苏城外二孩家庭的N个小故事

“南洋理工”女孩 | 苏城外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简历投递/E-mail:

cscfls_ad@163.com


招生热线/Tel:

0512-89180555、89180556       


15995731818 王老师

15995728787 成老师

13914006030 石老师

13776144959 许老师


添加招生办工作人员微信

了解更多详情



左:幼儿园、小学部咨询   

中:初中全纳部、高中实验班咨询   

右:中学全人部(融合班、国际高中)咨询 


组稿、排版、编审:品宣办

TIPS


地点/Add:

苏州市相城区金砖路399号

No.399 Jinzhuan RD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学校官网/Website:

http://cscfls.com/

家长信箱:

cscfls_ad@163.com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学校的建议或想法,请及时联系我们!

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校官方抖音号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打印正文】

联系我们

  • 招生热线:0512-89180556 / 89180555
  • 应聘邮箱:hr@cscfls.com
  • 应聘联系电话:0512-89180557 / 89180564
  • 学校地址:苏州市相城区金砖路399号
  • 学校名称:苏州市相城区苏城外国语学校